原標題:北白鵝墓地出土的銅器銘文寫了什么
甗內壁銘文。
甗內壁銘文拓片。
奪簋內底銘文。
奪簋內底銘文拓片。(本欄圖片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青銅器銘文,是記錄歷史的存在。山西垣曲北白鵝3號墓葬出土的兩件銅器帶有銘文,銘文上寫了些什么?3月23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首次發布銘文信息。
2020年4月起,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地方文物部門組建的北白鵝墓地考古隊,對被盜掘區域內的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共發掘清理西周至春秋之際大中型墓葬9座,戰國至唐宋灰坑17座,出土銅、陶、玉、漆木、骨、石器等文物數百件。其中4座墓葬出土有帶銘銅器。
3號墓位于發掘區的南部。葬具為一槨一棺,器物大多放置于棺槨間。銅器有鼎4件,簋4件,方甗、方彝、盤、觶、杯、小圓壺各1件,多出土于棺槨間南和東部。棺槨間西部中間隨葬銅戈和玉管。棺槨間北部放置石編磬一套8件。車馬器及銅翣等物擺放于棺槨間各處。
3號墓在4件銅簋內底及3件簋蓋內發現內容相同的長篇銘文,簋蓋與簋身出土時分置各處,并未成套扣合。銅甗內發現銘文一篇。
甗分體鑄造,上甑下鬲,子母口套合。甑體敞口,方唇,腹斜收,沿下兩側對稱置附耳,箅底有“一”字形箅孔33個,甑底作圈足狀子口。鬲口作凹槽狀母口,承甑底圈足,槽內壁微斂,槽外壁外傾接平折沿,兩側有一對附耳,附耳與口沿之間連以小橫梁,腹略外鼓,四分聯襠,四蹄足,足內側凹面。甑四壁通體滿飾三層紋飾,口沿下飾一周“C”形竊曲紋;腹部中間飾一周波曲紋,云紋襯地;腹壁近底處及兩耳內外皆飾一周重環紋。鬲素面。甑近口沿處后腹內壁鑄有銘文3行11字,內容為:“虢季為匽姬媵甗/永寶用享”。甑壁有較多砂眼。鬲從口沿至足通體貫穿范線,外底亦有,并見煙炱。甗耳、足內側可見范土。
簋4件套,除1件簋蓋不見銘文,各簋蓋、簋身的大小、形制、紋飾、銘文基本相同。簋蓋為圓形,母口,方唇略外傾,蓋面隆起,中間設喇叭狀圓形捉手。蓋面近沿處飾一周“C”形竊曲紋,以兩個出脊獸面紋飾間隔,靠捉手處飾兩周瓦楞紋,捉手內外皆素面。蓋內鑄有銘文12行94字,含重文2字。簋身斂口,方唇,圓鼓腹微下垂,內收至底,底稍平,下接圈足,足下附三個扁支足,口沿下腹身兩側對稱置獸首銜半圓環豎形耳,耳下接短垂珥。內底鑄有銘文10列94字,含重文2字,內容與簋蓋相同,唯布局和字體略有差別。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楊及耘介紹,根據已發掘墓葬,北白鵝墓地在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組合以及銅器的制作工藝、器物形制和紋飾運用等方面,與三門峽虢國墓地和梁帶村芮國墓地多有相似,故推斷其時代應為春秋早期。3號墓銅甗的時代亦為春秋早期。3號墓出土的銅簋時代屬西周晚期早段。墓主身份族屬尚不明確,銅甗銘文明示虢季嫁女于匽(燕),故其為燕族的可能性大。據相關文獻,結合銅甗銘文內容,初步推測北白鵝遺址可能系召公一族隨平王東遷后在成周王畿之內的采邑。(弓鳳飛)